交匯點訊 能矯正視力的眼鏡、能治療近視的矯視膏、室內照明越亮越好……你知道這些用眼的誤區嗎?11月17日是“世界學生日”,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和東大顯示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東南大學舉行“光環境與視覺健康”主題活動,就青少年近視的防治、并發癥的管理、如何科學用眼護眼等進行詳細解析。
據統計,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6歲兒童、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視率分別為14.5%、36%、71.6%、81%,關注視覺健康刻不容緩。“我們建議在18歲之前盡量把近視度數控制在600度以下,600度以上屬于高度近視,有可能會引發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范雯告訴記者,市場上所謂的矯正視力的眼鏡和矯視膏缺乏科學依據,無法治療已經發生的近視,想要不近視,只有多去戶外,多接觸自然光。“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每天保證戶外2個小時的活動時間,可以有效減少近視的發生發展。”
此外,隨著人造光環境大范圍地取代自然光環境且人造光環境形式愈發多樣化,人類視覺的負擔也在不斷增加。如何才能有效地減少人造光對視覺健康的損害,從而預防近視呢?東南大學顯示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宇寧用“用好光”三個字做出回答,“這里面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用好的光源’,二是‘要把光用好’”。
張宇寧告訴記者,“好的光源”要求光源的光譜組成盡可能接近自然光,色溫適中;光隨時間變化的波動幅度盡可能小,無頻閃;多用面光源,少用點光源,減少眩光;而“把光用好”則包括科學設計、專業施工、定期檢測和實時維護。“特別是像教室這一類的公共場所,必須要有科學的設計和嚴格的檢測,還要考慮電子器件的衰減特性,定期監測光環境質量。”
目前市場上出現不少宣稱“無藍光無頻閃”的護眼燈,對此張宇寧表示,這樣的宣傳語是有問題的。“比如‘無藍光’是沒有必要的,藍光是自然光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佩戴防藍光眼鏡,反而使得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發生了失真。”
據了解,由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王保平領銜的東大科研團隊于2000年在國內率先啟動光環境與視覺健康研究,先后在國家973、863、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支持下,針對人工照明、顯示終端、自然采光等對視覺舒適度和視覺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分析、樣本統計、機理研究、標準制定、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近百所學校的教室光環境提升工程。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通訊員 唐瑭 攝影 劉莉
請輸入驗證碼